马边学前教育三步跨越迈向

信息来源:市教育局 发布时间: 2024-06-05 11:33     浏览量统计:

打印 分享到 :

马边学前教育三步跨越

迈向公平优质 协同发展”新时代

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

 

在学前教育改革的浪潮中,马边彝族自治县从建设“一村一幼”实现教育资源布局的革命性变革,到实施“学前学普”助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再到协作式集团办学模式的创新实践,三步跨越推动马边乡村学前教育实现从无到有、县域学前教育从有到优的历史性跨越。如今,马边学前教育正昂首阔步,铿锵有力地迈向“公平优质,协同发展”的新时代,为学龄前儿童绘制出一幅色彩斑斓的未来画卷。

一、一村一幼”夯实小凉山区教育公平基石(2013年—2018年

马边彝族自治县,曾因经济发展滞后和地域环境的限制,农村学前教育陷入资源匮乏的窘境。无数彝区儿童因语言障碍经济压力和上学路远,被剥夺了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为帮助彝区学龄前儿童在入学前接受相应的教育,自2014年3月起,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县政府以“有学上有人教、有饭吃、有管理”为行动纲领,通过四大战略举措,彻底打破了地域桎梏,让教育的阳光洒满每个村落,为每个彝区儿童铺设了通往未来的希望之路。

投入与规划双轮驱动,筑牢“有学上”的基石马边彝族自治县委政府持续加大财政投入,以“大村独立、小村联办、先易后难、整体推进”为布局原则,精心规划学前教育发展蓝图。短短年间,投入资金3247.61万元在123个行政村建起了140所幼儿园,实现了“一村一幼”全覆盖的宏伟目标,彻底解决了彝族地区学龄前儿童“无学可上”的历史遗留问题。

多元化师资配置,确保“有人教”的承诺兑现。面对村幼师资严重不足的挑战,马边彝族自治县政府通过公开招聘、小学教师转岗、临时聘用代课教师以及鼓励村干部和志愿者投身幼教事业等多种渠道,成功破解了师资短缺的难题,累计投入资金2807.2万元用于保障村幼辅导员的工资福利,确保“留住人”。此外,建立完善的村幼教师培训体系,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孩子们提供有质量的教育服务。

免费入学营养午餐,守护“有饭吃”的民生底线。马边彝族自治县一村一幼”开办以来即免收保教费,2015年3月起在全省范围内率先为农村学前教育实施免费营养午餐计划。这惠民举措不仅保障了幼儿的饮食安全和营养均衡,更消除了家长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安心将孩子送入校园接受教育。

健全管理机制,实现“有管理”的规范发展。为进一步提升村幼办学水平和管理效能,马边彝族自治县教育局颁布了《马边彝族自治县“一村一幼”暂行管理办法》一系列规章制度为村幼的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指导和规范;同时,创新性地构建了“四位一体”村幼管理体系,通过中心校校长、幼儿园负责人、村幼教师以及教育督导专员的协同作战,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为农村学前教育的规范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在马边彝族自治县政府的持续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下,小凉山区的农村学前教育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8年全县入园率由2012年的53%提高到了95.2%;从曾经的资源匮乏、机会不均到如今的“一村一幼”全面覆盖,马边彝族自治县用实际行动夯实小凉山区教育公平的基石。

二、学前学普”丰富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内涵(2019年—2021年

“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是由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共同发起的一项教育扶贫专项活动,旨在帮助少数民族学龄前儿童,在接受义务教育前能够“会说普通话,养成好习惯”。自2019年8月“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工作启动以来,马边整合政策、资金、资源,创新思路、主动作为,以“学前学普”促保教质量稳步提升,彝区新风文明养成

顶层设计高位推动构建模式。成立由县委、县政府负责同志分别任组长、副组长的“学前学会普通话”领导小组,以全面打造“一村一幼”升级版为高位目标定位,压实责任、统筹推进。出台《马边彝族自治县“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实施方案》等系列政策文件,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形成了以“体制机制、标准体系、硬件提升、队伍建设、制度完善、科研提升、保教质量、成果展示”八大方面构建的马边“学前学普”实施模式。

“五方联动”“四个结合”提升内涵。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县政府整合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北京华言公司、东西协作、乐山市、县各方力量,形成“北京绍兴乐山县城村幼”五层分级、相互交错的“彝汉结对”网络。三年来筹集资金1500万元,多路并进改善园舍、配好设施、推进示范项目以优化办园条件,多管齐下引人才、提待遇、提升素养以加强队伍建设,进一步强化了基层基础,保障更加有力。

坚持常态推进和特色并举,走出具有马边特色的“学前学普”之路。一是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相结合。充分发扬传统教学的优势,利用学普APP及教辅材料,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国家资源与本土文化资源相结合。技术支持单位开发了科学、全面的“学普”课程,教师教学有章可循;马边专家团队构建《山水彝乡秀美马边》本土课程,儿童学习有本可溯。三是外部帮扶与自力更生相结合。北京、绍兴、乐山市专家通过线上、线下深入马边开展帮扶指导,县域内通过“园对园”“师对师”“师对幼”“幼对幼”“园对家”五种结对方式,提升“一村一幼”教师教学、幼儿学普、家庭教育质量。四是成效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在开展日常教学的基础上,马边大力实施“小手拉大手同说普通话”行动,不断推进“学前学普”行动向纵深发展,彝区幼儿逐步消除语言障碍,形成普通话思维习惯,对民族地区幼儿在学前阶段过好国家通用语言关,从源头上打破“贫困积累循环效应”形成了强大的助推力量。

三年“学前学普”成效明显,培育了一批能“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的彝区儿童,培养了一批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种子教师,涌现出一批规范化有质量的示范园点,带动了一批讲文明树新风的民族家庭,凝练了一批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2021年,马边“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被写入《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丰富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内涵,有效助推马边初步实现了公平而有质量的学前教育。

三、“集团办学”构建协同发展的教育生态(2022年—2024年)

马边彝族自治县委、县政府于2022年6月召开了马边彝族自治县第一次教育发展大会,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战略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马边彝族自治县积极开展“区域学前教育质量发展共同体”建设,开展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工作,持续推动“学前学普2.0”行动的深入实施。由此,马边学前教育正式迈入了协作共建、协同发展的新时代。

三级集团化办学模式,构建协同发展的教育共同体马边彝族自治县教育局创新实施三级集团化办学模式,旨在构建协同发展的教育生态。该模式的核心是以5所县直属幼儿园为龙头,成立了5个幼教集团,涵盖30所乡镇中心幼儿园作为分园,以及89所村级幼儿园作为结对帮扶园。通过“一级统筹,二级管理,三级实施”的管理体制,实现管理共进、教学共研、资源共享、文化共生,构建协同发展的教育共同体。

“输血”与“造血”并行,构筑远程教育新生态。在集团化办学实践中,地理位置偏远、幼教园点分散带来的管理难题、帮扶园教学资源不足以及教师专业发展受限等问题逐渐凸显。针对这些问题,马边集团办学采取了“输血”与“造血”并行的策略,以构建新的远程教育生态。

首先,集团总园入园诊断各分园、帮扶园的教育现状和需求,确保“血型”匹配,为后续的精准帮扶拟定计划;接着,建立帮扶机制,通过交流轮岗、定期组织集团骨干教师前往分园、帮扶园进行支教、指导和培训等工作,确保及时“输血”,为帮扶园注入新的活力。同时,集团还建立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库,整合了“四川云教”的优质教育资源,并定期更新,确保“血库”充沛。借助“全景教学平台”、“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等搭建起幼教资源共享平台,为帮扶园提供了优质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资源。通过持续“输血”,激活帮扶幼儿园的“造血细胞”提升其“造血”功能,促进内生发展。这一举措为马边集团化办学构筑了新的远程教育生态,为未来的教育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马边学前教育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展望着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相信,在“一村一幼”夯实的牢固基石上,有“学前学普”中凝练的丰富内涵,在“集团化办学”构建的教育生态中,马边学前教育将继续砥砺前行,为学龄前儿童提供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这幅色彩斑斓的未来画卷,将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下,变得更加绚丽多姿、更加充满希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乐山市教育局  联系地址:乐山市翰园街219号  联系电话:0833-2434150

网站标识码:5111000036  蜀ICP备20024885号-1   备案图标 川公网安备 5111020200019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