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四化”,着力于儿童发展的可持续性

信息来源:市教育局 发布时间: 2022-07-07 20:41     浏览量统计:

打印 分享到 :

聚焦“四化”,着力于儿童发展的可持续性

  乐山市徐家扁小学   李方斌

摘要:改革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国家课程主要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要切实改变忽视儿童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的现象,坚决纠正超标教学、盲目追赶进度的错误做法

关键词:儿童为中心;好奇心;科学衔接;可持续性       

幼小衔接是幼儿教学与小学教育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在教养与教学之间承前启后。2021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是实现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发展重要举措之一。

当前,知识为本、升学为重严重违反了教育规律,家长焦虑直接影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当前双减背景下,减少了孩子校外培训机构和课后学习任务,而且规定一二年级不在落实纸笔考试,一定程度上会缓解家长急功近利的焦虑心理,不唯分数至上,一方面也给老师教学松绑。近期,新一轮义务教育课程修订、审核工作已全面完成,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是实现教育高质量的基础工作教材加强了学段衔接。注重幼小衔接,合理设计小学一二年级课程,注重活动化、游戏化、生活化的学习设计。一年级教学放缓教学进度,关注孩子入学适应教育奠定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我们与幼儿园进行衔接试点工作,加强幼儿园与小学协同合作,直面幼小衔接面临的具体问题,了解新时代家长对孩子入学的需求和期待等,继而明确幼小衔接的努力方向,提出科学衔接的途径和策略,做好双向衔接、主动衔接,促进幼小之间的顺利过渡。

一、一个中心,引领科学衔接

童发展有一定的连续性、整体性、可持续性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尊重孩子的尊严,尊重孩子的视角,尊重孩子的需要,尊重孩子的天赋潜能,尊重孩子有发展的无限可能。启发孩子的自动探索,激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引导孩子发挥天赋潜能让孩子成长的最好方法,就是唤醒孩子内心的种子,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不管是入学准备还是入学适应,要真正站在儿童发展的立场上来研究和探索幼小衔接,坚持以儿童为本,关注儿童的发展现实和可能,切实为儿童的可持续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我们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了吗?我们创设了良好的成长环境了吗?我们关注了儿童的兴趣与需要了吗?我们尊重了儿童的差异性吗?……

适应工作的重点是教师的入学适应意识,真正把眼前的每一个新生看作正处在过渡阶段的儿童,真正去关注新生的需要和特点,真正有针对性地采用灵活适宜的教学方式。因此,入学适应的关键在教师,根本在了解和理解儿童,真正变任务中心为儿童中心,真正最有效地促进儿童的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

真正树立儿童为中心,入学准备才不会忙于超标超纲,入学适应期才会把知识习得的陡坡变为心灵世界成长的缓坡。

二、两个改变,促进衔接落地

(一)注重环境的改造。环境创设幼儿园化,让环境适宜于新生,让每一个儿童感受到接纳和关爱,感受到新奇,进而积极投入其中。这些环境让孩子觉得有幼儿园生活的影子,又有对成长的期盼。

我校大厅增设了一个5米长的大鱼缸,每个教室有个小鱼缸,课间让孩子驻足观赏;家庭照片墙,学校也有家的感觉;教室添加绿色植物,分组让学生管理,让孩子对生命的关注,训练孩子责任意识,同时交到了朋友;增设幼儿玩具、滑滑梯、绘本图书……我们切切实实为儿童准备好学校。

(二)作息时间的改变。刚进小学,课题教学需要严格的纪律要求,时间也由幼儿园30分钟迅速进入40分钟的教学状态,很难集中注意力。因此,我们采用35+5的作息方式。课堂后5分钟采用学科游戏方式进行,在游戏中运用巩固知识,在互动中提升孩子交往的能力。当然,这5分钟学科游戏活动也可以安排在课题中间进行。

三、三个整合,衔接系统推进

幼小衔接是一个系统性工作,整合多方教育资源,行政、教科研、幼儿园和小学统筹联动,家园校共育,形成合力。

家长对孩子入学的需求和期待。幼儿园学习的是生活技能,小学是知识型学习。因此,与家长有效沟通很重要,让家长与学校老师达成共识,新生入学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放在第一位,同时关注孩子的生活作息和学习动力以及环境适应和人际交往。  

时间管理、学习习惯、阅读习惯、自理能力、情绪控制、学习兴趣和动力、语言表达、体育锻炼和动力、学会交朋友,靠说教很难实现,必须回归孩子学习的本质和认知规律,寻找新的有效衔接契机。这需要幼儿园与小学主动衔接,有效奔赴。

四、四个坚守,课堂衔接之关键

《指导意见》提出小学实施入学适应教育,要强化衔接意识。国家修订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合理安排内容梯度。小学将一年级上学期设置为入学适应期,重点实施入学适应教育。国家课程主要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切实改变忽视儿童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的现象,致力于坚决纠正超标教学、盲目追赶进度的错误做法。

课堂衔接是最核心的衔接,课堂衔接的关键是了解和理解儿童。教学应真正适应处于过渡期的新生,真正适应具有不同特点和需要的儿童。要从儿童的需要出发,努力创新适应的途径和方式。

(一)坚守游戏化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

改革一年级教育教学方式,国家课程主要采取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方式实施。

幼小衔接问题实质是儿童心理发展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对立统一问题,而游戏向学习的过渡是幼小衔接的根本问题,而游戏向学习的过渡是幼小衔接的根本问题。游戏在幼小衔接中发挥着特殊的桥梁作用。游戏在幼儿园的作用更多体现为外在的运动体验,而小学的游戏更多体现在学习的特征、思维的深度,从而让学生愿学、会学、乐学。这就要求教师提高教学游戏的设计力,助力学科教学。

虽是不同的学科,但课堂教学都很好地落实了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等教学方式。老师都辅以游戏,猜谜语、开火车、我有一根魔法棒、老狼老狼几点钟啦等游戏,调动了孩子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游戏创设的情境与氛围可以适当夸张。老师教读《小小的船》时,孩子们一字一顿,不能正确处理好停顿。老师充分利用好“我有一支魔法棒”这个小游戏,手上或电脑屏幕上先出现一支魔法棒,配上一点音乐,教师的语言表情夸张点,教学节奏慢一点。“同学们,老师有一支魔法棒,指向哪里就停顿”,孩子们好奇有趣的内心将瞬间唤醒。数学课认识钟表,老师带领孩子们玩“老狼几点钟啦”时,除了让老狼去抓拔错指针的学生,还可以选几个小仙女,去帮助错误的学生复活。游戏需要创设,氛围与情境需要适当地放大与夸张。

(二)坚守在探究中去发现学习

《指导意见》鼓励孩子去探究发现,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数学老师引领孩子们认识了整时,了解了书中主角宣宣在一天不同时间段的生活后,出现两个9时的时钟。这个环节教师要等待,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都是九时为什么宣宣做的事却不一样,然后让学生互动讨论,从而发现一天有两个九时,一个是早上,一个是晚上。老师应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在教学重点处、难点处、易错处、思维扩散点,给与孩子充分提问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孩子们去探究发现,激发孩子们发现生活中秘密的冲动与向往。

为此,我们的教学要鼓励孩子大胆提问,鼓励孩子去发现生活与书本的问题。长期以往,孩子探究的欲望得以呵护,学习的兴趣才能得以提升,才能为后续发展提供持续不断的动力。

好奇心是终身学习的原动力。呵护幼儿的好奇心,尊重幼儿 好问的天性,有助于幼儿对周围世界保持持续的探究欲望,不怕困难,积极主动学习。

(三)坚守鼓励为主儿童的评价立场

一年级的孩子刚刚开始自己学习的旅程,老师应着力现实性,着眼可能性,以未来可能性的发展眼光来看待每个孩子。老师都给予了孩子表扬与鼓励,但鼓励还可以加强。除了类似“你真棒”的语言鼓励外,还可以给孩子领读教读的机会,可以奖励孩子当“老狼老狼几点钟啦”游戏中老狼、小仙女角色的机会。这些鼓励与体验,除了给孩子本人积极的暗示外,还可以激发其他孩子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课堂将会小手常举、小口常开、小眼常亮,让每个孩子在课堂上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孩子的学习欲望将如一团火就被老师越扇越旺。

(四)坚守课堂常规的培养

一次听语文课,老师在让学生拿出本子动笔写字时,教室里有嘈杂声。突然,教室里冒出一个男孩响亮的声音“小嘴巴”,全部呼应“闭闭好”,教室瞬间安静下来。听课老师都笑说这是课堂警察,但我们真心佩服老师平时对学生课堂常规习惯的关注。入学适应期的孩子,常规习惯的培养至关重要。如眼睛—看、耳朵—听、用心—想,写字时头正、身直、脚放平,让学生熟记一些课堂常规指令,老师课堂组织就得心应手。

幼小衔接,以前大家都把目光停留在幼儿园,现在国家把一年级上期定位为入学适应期,有了新的提法,我们就需顺应变化,教学就需要一些改革,同时也需要坚守。游戏化、生活化、综合化,强化儿童的探究性、体验式学习,这些幼小衔接的理念,其实就是我们以往一些教学理念的坚守与凸显。

幼儿到学生——实践角色的变化;主题活动为主导学科学习为主——学习内容的变化;活动空间到教室——学习场所的变化;大班一节教学活动一般30分钟内且一天不超过两节,过渡到40分钟——学习时间的变化;游戏为主到班级授课为主——教学方式变化。在这个入学适应期,我们应放缓教学的进度,着眼孩子成长的可持续性发展。

幼小衔接不是依靠几节入学准备课或实施一个入学准备的主题,而是要切切实实加强家校沟通,抓好课堂衔接这一核心进行科学衔接,要始终保持对儿童学习兴趣和能力激发的意识,不断引导儿童探究新事物的兴趣,不断激发儿童学习的渴望。要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强化学习兴趣、愿望、能力和品质的准备,为学生科学发展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动力。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2021.3

[2] 田慧生:《在新起点山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2022.3

[3] 虞永平:《幼小衔接应回归常态》 2021.11

[4] 虞永平:《幼小衔接,怎样做最科学》 中国教育报2021.11.8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上一条:
下一条:

主办单位:乐山市教育局  联系地址:乐山市翰园街219号  联系电话:0833-2434150

网站标识码:5111000036  蜀ICP备20024885号-1   备案图标 川公网安备 51110202000199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