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幼小衔接视野的小学低段阅读教学实践
峨眉山市第三小学校 鲁春梅
【摘要】幼小衔接的顺利开展对每个幼儿的身心发展有重要的影响。阅读教学中,小学低段语文教师要增强幼小衔接意识,基于零起点,制定学习目标;根据儿童特点,选择学习内容;基于儿童认知,设计学习方式;关注儿童差异,优化学习评价,实现有效衔接,自然过渡。
【关键词】阅读教学 零起点 过渡 适应
幼小衔接阶段正是儿童学习早期阅读与读写发展的关键时期,有效衔接幼儿园与小学期间的阅读教学直接影响儿童的成长与全面发展。教师要准确把握这个时期,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发展阅读能力。因此,小学低段语文教师要提高对幼小衔接的重视程度,提升认识水平,基于零起点,做好阅读教学的衔接。
一年级阅读教学,无论是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学习评价,都要在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相信学生发展能力的原则下,体现靠拢与过度,适应与发展的特点,在儿童最近发展区开展教学,实现教学目的。
一、基于零起点,学习目标“小步化”
幼小衔接中,有个核心词——“零起点”。对于一年级阅读教学,零起点,强调的是不脱节,不跑位。一年级学生的阅读学习的零起点,并不是要把学生看成一张白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利用图书、绘画或者其他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的技能。” 有接触,有感受,有前阅读,只是,到了小学阶段,学科化教学下的阅读要求发生了跳跃式的变化。《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低段阅读有了习惯培养、阅读积累、方法学习等要求。
同样的文本,放在幼儿园和小学去制定阅读目标,我们会发现,除了情感目标相同和相似,学习朗读、阅读方法、阅读表达及阅读习惯等都要逐一培养,可以看似零起点。比如虽然儿童在幼儿园也在阅读故事,但是他们更多采用“看”的方式,进入小学,由于阅读材料不同,阅读内容不同,要学习朗读,要达成“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的目的。这对于学生来说,朗读学习就是零起点的。怎样才能正确朗读?怎样从正确、到流利到有感情地朗读?教师在制定目标的时候一定要基于学情,精准设计阶段目标,分解、细化成一个个小目标,体现“小步化”,帮助学生阶梯性、螺旋型达成目标。
二、根据儿童特点,学习资源“形象化”
一年级学生在阅读中以形象思维为主,学生在幼儿园阶段,阅读材料主要是图画书、音响文本等,因此,一年级阅读教学凭借就要从学生熟悉的图画书起步,逐步向图文结合、以文字为主、图画书为辅的书籍过渡。根据儿童特点,教师在对教材、课外读物等阅读资源进行开发的过程中,要“形象化”为指导,借助生动情境,尤其是与生活实际结合,这样阅读学习就能实现抽象化向具体化的转变,帮助一年级学生顺利开启阅读学习,掌握教学内容。
(一)引入绘本,实现图文过渡
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纯文字的阅读会有很大的障碍,可能打击学生的阅读信心,也给后续的阅读教学形成了阻碍。部编版教材在低段文本中基本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编写,配了大量的插图,体现了学习内容的衔接。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图画,设计学习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图文之间的联系,开展阅读学习。同时,学生的阅读材料不能仅限于教材,教师要积极发掘有益的学习资源,其中图文结合的绘本是小学低段最合适的阅读材料。
学习一年级上册课文中《家》这篇有趣的儿歌后,教师引入方素珍的绘本《家》,作为学生的阅读材料。同样的主题,绘本《家》采用大篇幅图画,用诗歌般简洁的语言提出设问,并给出一个个读者意想不到的答案。“天空是谁的家?”“太阳。”“白云是谁的家?”“气球”。有趣的是图书的画面随着设问句的层层递进,情感的深入,物体数量也进行着变化,孩子在朗读绘本的同时,也欣赏插画中理解数字的变化,理解了数量的不同。学生在一遍朗读,一遍看图,一遍猜想中,就习得了语言,发展了思维。
(二)借助现代技术,生动阅读内容
幼小衔接阶段,是儿童语言学习从口语化学习向书面化转型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教师要充分利用文字资源,让学生充分接触语言,感受语言的魅力,培养语感,为今后的语言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但是语言文字本身就具有抽象化的特点,一年级学生接受存在一定难度。“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来思维的。”( 苏霍姆林斯基语) 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可以采用多媒体、微课等现代技术,把语言文字资源转化为生动有趣的音像资源,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学习语言。
一年级上册《雨点儿》一课,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与课文内容匹配的动画场景,孩子们在欣赏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自然感受到大小雨点不同的愿望,也感受了拟人手法的妙处。这时,教师启发他们想象说话,如果是你,想变成大雨点还是小雨点呢?你会到哪里去呢?孩子们想象的火花被图画点燃,有了生动的表达。
(二)链接生活,活化阅读材料
《语文课程标准》说:“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强调语文教学的生活化。一年级新生刚从轻松有趣、无负担的幼儿园生活中转移到小学,面对相对复杂、枯燥的学习内容,容易产生无所适从、甚至厌学现象。一年级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经历,尽可能让学生的学习内容生活化、现实化,拉进学生与学习内容的距离,帮助学生高效、自主学习。
一年级上册课文《影子》“影子在前, 影子在后,影子常常跟着我, 就像一条小黑狗。影子在左, 影子在右,影子常常陪着我,它是我的好朋友。”文本短小,但内涵深刻,学生要认知方位,感受人影相随的现象。但是文本内容来源孩子生活,学生很感兴趣因此,教学中,引入学生生活中和影子相随相伴的场景,甚至教师带领孩子们玩踩影子的游戏,学生一边玩一边学文本,轻松理解课文内容。
三、源于儿童认知——学习形式“活动化”
幼儿园教育中学习的学习方式以游戏为主,小学阶段则有所不同,学习内容相对复杂,学习要求趋于明确,课堂学习更为正规,课程标准更为严格,但受限于年龄因素、心智发展水平,这一阶段的学生以具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有待发展,他们对学习充满好奇心,但有意注意时间短,尚未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因此,一年级阅读教学中选择学习方式的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学生学习经验,可以设计有趣的活动,将游戏引入课堂教学过程,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情境,把学习过程游戏化、情景化、活动化,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更加适应小学的教学生活。当然,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可能随学生的兴趣的浓淡而改变内容、时长等,小学的游戏、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追求学习活动的完整性,计划性。
(一)角色体察,理解语言表达
在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设计了很多分角色朗读或者分角色表演的学习活动。学生特别喜欢这种学习方式,热衷于自己是故事中的某个角色。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要求,甚至创设角色表演活动。他们在角色扮演中,自然走进课文内容,更容易理解课文角色的心理、特点,从而深入理解文本语言表达,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狐狸和乌鸦》一文时,让学生扮演狐狸和乌鸦,并通过问题导引,比如问狐狸,“你看到乌鸦嘴里 肉,“眼珠一转?” “因为我想吃那块肉,我得想象怎么才能让乌鸦张嘴。” “你为什么要问候乌鸦的孩子好呀?“因为问候他本人,他不理我,一般父母最爱孩子啦,问候他的孩子,会不会就开口了呢?”……就这样,巧妙追问,促使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角色内心,去真正触摸文本思维,感受语言,学习阅读。
(二)情境体验,习得阅读思维
教师在语言学习中,创设情境,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喜欢的意境,能帮助学生走进文本,生发思维,加深对语言内涵的理解,也实现原内化,帮助表达。
一年级下册《识字5》,“蜻蜓半空展翅飞,蝴蝶花间捉迷藏……“,语言形式规范,什么在哪里做什么。这是孩子学习语言的范本。教师创设情境:孩子们,今天我们一起到动物园去参加一场特别的比赛,那就是动物劳动小能手评比,看,都有那么小动物来了!……自己读课文,把他们的名字找出来。”在孩子们认读小动物名称后,看,他们都各自再怎么展示自己的本领呢?结合图画,呈现语段。孩子一边看,一边读,一边思考,兴趣盎然中,自然就掌握了这种句式。再让他们你想一想,动物王国还有谁来参加比赛呢?他们都由哪些本领呢?仿照文本句式说话。学生在情境中自然习得了语言,有了非常生动的表达创意表达。
(三)朗读体味,渗透阅读方法
不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朗读都是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幼儿园时期,由于学生识字量极少,学生的阅读主要借助教师的朗读进行,或者亲子共读完成。进入一年级,教师要多读课文给学生听,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专业朗读,带领学生走进文本,感受语言文字的美丽,同时边读边渗透阅读方法。笔者坚持每天早晨给学生读故事,《安徒生童话》、《小巴掌童话》《丁丁历险记》等,通过教师的朗读把优秀的文本带到学生面前,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朗读中,通过提问、让学生重复,仿编等方式,渗透预测、想象画面、抓关键句了解意思等等阅读策略。
一年级教材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这一板块,教师要积极引导家长正确认识亲子阅读的重要性,掌握陪伴阅读的方法,在一年级初始阶段,家长通过读给孩子听、和孩子一起分角色朗读等方式,帮助孩子完成阅读活动,养成阅读习惯,提整阅读积累。
(四)尊重儿童差异——阅读评价“多元化”
儿童心理与生理发展水平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呈现一定差异性。幼儿时期,由于幼儿园教师主要关注的是孩子的阅读情感,而儿童的阅读习惯及阅读能力与家庭环境关系密切,所以学生之间差异比较大。进入小学,教师对学生的阅读评价,首先要保持一致性,那就是对学生阅读情感的一贯性评价,更多关注过程评价,比如通过每天的阅读打卡,评选每周阅读小明星等方式,激发学生热爱阅读。同时针对一年级学生的阅读需求,增加对对儿童阅读发展水平以及灵活运用能力的评价,以此促进儿童掌握更多语言知识,深入认识世界。另外,一定要体现评价的差异性。尊重、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心平气和地接受他们之间的差异,给出不同的评价要求和评价方式,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的孩子的成功需求。同时通过评价,树立榜样,激发学生互相学习,促进成长。
阅读《晚安 猫头鹰》后,教师根据学生不同阅读能力,布置了不同的学习活动,A.和大人一起读阅读同类猫头鹰绘本,推荐《猫头鹰睡不着》《猫头鹰喔喔呼》B.走进大自然收集各种声音,用拟声词记录下来。C.仿照文本,也来创编儿歌。而认真完成任何一样作业,都可以获得三星。相对于,改变原有的一星、二星、三星评价,把学生的差异隐藏在了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中,而同样的星级评价才真正实现了对差异的尊重,以满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能更好促进学生阅读发展。
幼小衔接阶段,给了孩子一段对小学生生活的适应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利用适应期,基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水平,创造性开展阅读教学活动,帮助孩子在过渡中发展,在适应中成长。
主办单位:乐山市教育局 联系地址:乐山市翰园街219号 联系电话:0833-2434150
网站标识码:5111000036 蜀ICP备20024885号-1 川公网安备 51110202000199号